規格驅動開發 (Spec-Driven Development) 與 AI 協作全流程實戰

45 分鐘閱讀

這份做來送給我的同事參考,希望他們都能把這套用起來!😀

琳 avatar

請你產出一份指南,教導傳統的資深軟體工程師如何進行 Spec-Driven Development 規格驅動開發。請深入解釋 SDD,並且在傳統程式開發、Vibe Coding、SDD 三種開發方式之間進行比較 the pros and cons

Warn: 我想要的不是 github/spec-kit 的工具使用教學、不是 GitHub Copilot Coding Agent、也不是特定工具的使用方式,而是高階視角的概念、心法、工作流程。

Felo Search avatar
Felo Search

本指南旨在協助傳統資深軟體工程師理解並轉向規格驅動開發(Spec-Driven Development, SDD)。 在 AI 輔助程式設計時代,開發範式正從傳統的手工編碼,以及新興但混亂的「Vibe Coding」,演進到一個更具結構化、可維護性的新階段。SDD 並非要拋棄數十年來積累的軟體工程原則,而是將這些嚴謹的實踐(如需求分析、系統設計)與 AI 的強大生產力相結合,形成一種 「意圖即為真理來源 (Intent is the Source of Truth)」 的全新工作哲學。

其核心是將開發流程的重心從「撰寫程式碼」轉移到「定義規格」。 透過一個結構化的流程,將模糊的業務需求層層轉化為清晰的規格文件、技術藍圖與可執行的任務清單,再由 AI 代理執行具體的編碼工作。對資深工程師而言,這意味著角色的轉變:從主要的程式碼生產者,轉變為系統意圖的架構師、品質的把關者與複雜問題的解決者。本報告將深入剖析 SDD 的核心理念與工作流程,並透過與傳統開發及 Vibe Coding 的對比,闡明其在現代軟體工程中的獨特價值與實踐心法。

開發範式的演進:從傳統到 AI 世代

在深入 SDD 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當前軟體開發領域並存的三種主要模式:傳統開發、Vibe Coding,以及作為兩者演化方向的 SDD。

傳統開發模式

傳統開發,無論是瀑布式(Waterfall)或敏捷式(Agile),都建立在嚴謹的流程之上12。工程師遵循明確的步驟,從需求分析、設計、編碼到測試,一步步建構軟體3

Vibe Coding:跟著感覺走的 AI 程式設計

隨著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興起,一種全新的開發模式應運而生。由 OpenAI 共同創辦人 Andrej Karpathy 於 2025 年 2 月提出的「Vibe Coding」,指的是開發者主要透過自然語言提示(Prompt),引導 AI 快速生成程式碼,專注於「感覺」與「意圖」,而非程式碼的語法細節13141516

Vibe Coding 的出現揭示了一個核心矛盾:我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開發速度,卻犧牲了軟體工程最重視的品質、可維護性和安全性。這正是 Spec-Driven Development 試圖解決的根本問題。

深入解析:規格驅動開發 (Spec-Driven Development, SDD)

SDD 並非一個全新的發明,而是將傳統軟體工程中「設計先行」的嚴謹思維,與 AI 的自動化能力相結合的現代實踐。它不是要你寫更多文件,而是要讓「規格」本身成為可執行、可驗證、並能驅動開發流程的「活資產」2612

核心哲學:意圖即真理 (Intent is the Source of Truth)

傳統開發的真理來源是「程式碼」,而 Vibe Coding 則幾乎沒有真理來源。SDD 的核心轉變是將「規格」或更精確地說是「開發意圖」,確立為唯一的真理來源27232812

這意味著,任何程式碼的產生、修改或測試,都必須源自於一份清晰、明確的規格。這份規格不再是開發完成後束之高閣的靜態文件,而是整個開發生命週期的起點與核心1011。當需求變更時,我們修改的不是程式碼,而是規格;規格的更新會自動觸發後續技術設計、任務清單乃至程式碼的連動變更2930

SDD 通用工作流程

雖然不同工具有其特定實現,但一個典型的、工具無關的 SDD 流程包含以下幾個關鍵階段,每一階段都產出對應的 Markdown 文件作為交付物313233

  1. 第一階段:規格定義 (Specify - The "What" & "Why")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回答「我們要做什麼?」以及「為什麼要做?」,完全不涉及技術實現3412。資深工程師需要與產品團隊協作,將模糊的商業需求轉化為結構化的規格文件(相當於 requirements.md)。

    • 產出:一份包含使用者故事(User Stories)和驗收標準(Acceptance Criteria)的清晰文件。

    • 心法:採用標準化語法來消除歧義。例如,EARS (Easy Approach to Requirements Syntax) 語法,透過「WHEN-THEN-SHALL」的格式,將每個需求都轉化為一個可測試的場景313532

    • 範例

      # 需求:增加亮色模式主題
      
      ## 使用者故事
      AS a user,
      I WANT to be able to switch between light and dark themes,
      SO THAT I can choose the most comfortable viewing experience.
      
      ## 驗收標準 (EARS 格式)
      WHEN a user visits the site for the first time,
      THEN the system SHALL display the page in the default dark theme.
      
      WHEN a user activates the theme toggle control,
      THEN the system SHALL switch the site's appearance to the light theme.
      
  2. 第二階段:技術規劃 (Plan - The "How") 當「做什麼」被明確定義後,才進入「如何做」的階段。此時,AI 代理會基於第一階段的規格文件,以及預先設定好的專案技術限制(如技術棧、架構模式、命名慣例等),生成一份詳細的技術藍圖(相當於 design.md3132

    • 產出:包含技術架構決策、資料流程圖(如 Mermaid 圖)、API 端點定義、資料庫 Schema 變更、前端元件劃分等內容的設計文件31
    • 心法:這是資深工程師發揮最大價值的環節。你需要審核 AI 產生的設計方案,確保其符合專案的長期架構、具備良好的延展性與效能。你的角色是「把關者」,而不是「執行者」。
  3. 第三階段:任務拆解 (Tasks - The Work Breakdown) 一旦技術藍圖被確認,AI 會自動將其分解為一系列具體的、有依賴關係的、可獨立執行的開發任務(相當於 tasks.md3132

    • 產出:一份精細的任務清單,每個任務都直接關聯到設計文件和原始需求,建立了清晰的可追溯鏈31

    • 範例

      # 任務清單
      
      - [ ] T01: [DB] 在 `users` 資料表中新增 `theme_preference` 欄位。
      - [ ] T02: [API] 建立 `PATCH /api/user/preferences` 端點以更新主題偏好。
      - [ ] T03: [Frontend] 建立 `ThemeToggle` React 元件。 (依賴 T02)
      - [ ] T04: [Test] 為 `ThemeToggle` 元件撰寫單元測試。 (依賴 T03)
      
    • 心法:確保每個任務的粒度足夠小,可以在 1-2 小時內完成,這有利於 AI 自動執行和人類進行審查36

  4. 第四階段:實作與驗證 (Implement) AI 代理或開發者依照任務清單逐一完成編碼工作。與 Vibe Coding 的巨大程式碼傾倒不同,SDD 模式下的程式碼提交是小而聚焦的,每一次變更都直接對應一個具體任務12

    • 心法:程式碼審查(Code Review)的重點從「這段程式碼寫得好不好?」轉變為「這段程式碼是否忠實地實現了 T03 任務所描述的規格?」。審查變得有據可依,效率和品質都大幅提升。

資深工程師在 SDD 中的新角色

SDD 不會取代資深工程師,反而會放大你的價值。 你的工作將從繁瑣的編碼中解放出來,更專注於以下高價值活動:

三種開發模式的比較分析

為了更直觀地理解 SDD 的定位,下表從多個維度對三種開發模式進行了比較:

評估指標傳統開發 (Traditional Development)Vibe Coding規格驅動開發 (Spec-Driven Development)
核心理念流程與紀律速度與直覺意圖與結構
開發速度極快 (僅限原型)快 (功能開發)
程式碼品質
可維護性中(文件易過時)極低高(活文件)
技術債極高
文件靜態,易與程式碼脫節幾乎沒有動態,與程式碼同步(活文件)
開發者角色實作者、工程師提示者、實驗者架構師、審查者、指揮者
適用場景高度監管的行業、大型核心系統、遺留系統維護79快速原型驗證 (MVP)、個人專案、創意探索171816複雜功能開發、企業級應用、注重長期維護的新專案4135

從比較中可以看出,SDD 巧妙地在 Vibe Coding 的「速度」與傳統開發的「品質」之間取得了平衡3742。它吸收了 Vibe Coding 由自然語言驅動的優勢,同時透過引入結構化的軟體工程實踐,克服了其混亂和不可靠的致命缺陷。

擁抱 SDD 的心法:給資深工程師的轉型指南

要成功轉型到 SDD,不僅是學習新工具,更是一場思維模式的變革。

  1. 從「如何做」轉向「為何做」 在思考任何技術實現之前,先強迫自己清晰地闡述功能的商業價值、使用者場景和成功指標。練習撰寫高品质的 requirements.md 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3412

  2. 將 AI 視為你的「初級開發夥伴」 不要期待 AI 能讀懂你的心思。你需要像指導一位新進成員一樣,為它提供清晰的規格、完整的上下文(現有程式碼、架構約束)和明確的目標。你的經驗將體現在你提供給 AI 的「指導品質」上3738

  3. 擁抱「活文件」生態系統 徹底拋棄「先寫程式碼,後補文件」的舊習慣。在 SDD 中,文件是驅動程式碼的引擎。要習慣於在 design.md 中規劃架構,在 tasks.md 中追蹤進度。這些文件是專案知識傳承的核心,其價值甚至高於程式碼本身2612

  4. 從「編碼者」轉型為「指揮家」 你的價值不再由你寫了多少行程式碼來衡量,而是由你設計的系統有多麼健壯、可維護來決定。將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高層次的架構決策、設計方案審查和定義品質標準上3937

  5. 採取漸進式導入策略 不要試圖一夜之間改變整個團隊的開發流程。從一個新的、相對獨立的功能模組開始試驗。為這個模組完整地走一遍 SDD 流程,並與團隊過去的開發方式進行對比。用實際成果(更高的品質、更少的返工、更清晰的文件)來證明 SDD 的價值,是推動變革最有效的方式1341

總結而言,Spec-Driven Development 是 AI 時代下軟體工程嚴謹性的回歸與升級。對於資深工程師來說,這不是威脅,而是一個契機——一個將你從重複的編碼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你真正專注於架構、設計與品質,從而最大化自身經驗價值的歷史性機遇。

琳 avatar

請以此流程為例進行完整的講解: 以 GitHub Copilot in VSCode 製作第一、二、三階段的 Spec docs 並加入 Git 版控中,以 GitHub Copilot in VSCode 規劃 tasks 並開為 GitHub Issue,此 Issue 會包含完整的開發 context 和範例程式邏輯。接下來工程師在本地驅動 Codex-CLI 讀取 Issue 內容進行實作且自動推送 PR,在 PR body 內撰寫實作報告,最終由工程師檢視合併,或者 request changes 後驅動新的 Codex-CLI 修正 PR。

Note: 搭配 GitHub MCP 能允許讓 AI 操作 GitHub,將 DevOps 操作完全自動化。DevOps 平台非常適合揉合 SDD 使用。不要提供 pseudocode 、程式碼、指令,而是以自然語言回覆我。
Warn: 本指南不應涉及 GitHub Copilot Coding Agent,這是另一個完全不相關的產品。

Felo Search avatar
Felo Search

本報告深入剖析一個整合 GitHub Copilot 與 Codex CLI 的現代化規格驅動開發(Spec-Driven Development, SDD)工作流程。此流程展示了一種人機協作的混合模型,將開發過程精確地劃分為「人類指導下的 AI 規劃」與「AI 自主執行」兩個階段。

開發者首先在 VS Code 環境中,利用 GitHub Copilot 的上下文理解與程式碼生成能力,完成從需求定義、技術設計到任務拆解的規格文件(requirements.md, design.md, tasks.md),並將其轉化為一個包含完整開發脈絡的 GitHub Issue。接著,開發流程的重心轉移至本地執行的 Codex CLI,此 AI 代理(Agent)被賦予讀取該 GitHub Issue 的能力,自主完成程式碼實作、建立 Pull Request,並在 PR 內生成詳盡的實作報告。最後,人類工程師的角色昇華為最終的品質把關者,負責審查、批准合併,或提出修改建議以驅動 AI 進行迭代修正。此工作流程不僅體現了 SDD 的核心精神——「意圖即為真理來源」,更透過 GitHub 平台與模型上下文協定(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將開發與維運(DevOps)無縫整合,實現了從規格到交付的高度自動化與可追溯性,為複雜軟體專案提供了一個兼具速度、品質與治理的先進開發範式。

本章使用到以下工具:

我選中了 GitHub Copilot Chat + Codex CLI 的組合,是因為這是一套可以選擇串接本地或雲端 LLM 的工具組合。且它們在本文提到的範圍中較不具有獨特性,使得這個工作流程可以套用在其它類似的工具組合上。

階段一:運用 GitHub Copilot 進行規格定義與任務規劃

此工作流程的起點是開發者的整合式開發環境(IDE),在此階段,人類的意圖與 AI 的輔助能力緊密結合,共同產出驅動後續開發的核心規格。

規格文件撰寫與版控

開發者在 Visual Studio Code 中,開啟專案的工作區(Workspace),並啟動 GitHub Copilot Chat43。此階段的目標是產出 SDD 的前三份核心文件:

  1. 需求規格 (requirements.md):開發者透過與 Copilot 的對話,將模糊的產品概念轉化為結構化的使用者故事與驗收標準。開發者可以提供初步想法,並要求 Copilot 依據標準格式(如 EARS 語法)進行精煉。
  2. 技術設計 (design.md):基於已確定的需求,開發者會要求 Copilot 規劃技術實現方案。透過提供專案的上下文(例如使用 #filename 標籤或 @workspace 引用關鍵的現有程式碼檔案),Copilot 能夠提出更貼近專案架構的建議,例如 API 端點設計、資料庫結構變更、前端元件劃分等4445。開發者的主要職責是審核與修正 AI 產生的設計,確保其符合長期的技術願景與品質標準。
  3. 任務拆解 (tasks.md):技術設計一經確認,開發者便會指示 Copilot 將設計藍圖分解為一系列具體、可執行的開發任務清單。

這個過程充分利用了 Copilot 作為「AI 配對程式設計師」的優勢,它擅長理解上下文、生成樣板程式碼以及輔助撰寫文件464748。完成後,這三份 Markdown 文件會被提交至 Git 儲存庫,成為整個功能開發週期的「單一真理來源」,確保所有後續工作都有據可依。

這裡不需要是「三份」文件,我更推薦撰寫詳細完整的 wiki,同時供 AI 和人類開發夥伴參考。並且要確實的進版控,和程式碼放在一起,確保開發時它們能夠隨時被 AI 查閱,或者方便帶入脈絡中。

建立可執行的 GitHub Issue

規格定義完成後,下一步是將其轉化為一個可供 AI 代理執行的正式任務。開發者繼續在 VS Code 中使用 GitHub Copilot Chat,執行以下操作:

最終產出的 GitHub Issue,成為連接「規劃階段」與「執行階段」的關鍵橋樑。

我有一份專門用來產出高品質 GitHub Issue 的 GitHub Copilot prompt,在此提供給讀者參考

create-plan.prompt.md - jim60105/copilot-prompt

階段二:Codex CLI 的自主實作與迭代

當 GitHub Issue 建立完成後,開發流程進入下一個核心階段:由本地 AI 代理 Codex CLI 接手執行。人類的角色從「指導者」轉變為「監督者」。

讀取任務並自主開發

開發者在自己的本地終端機中,於已複製(Clone)的專案目錄下啟動 Codex CLI5455

自動化 PR 建立與報告生成

當 Codex CLI 判斷任務完成後(例如,所有測試都已通過),它會自動執行以下 Git 操作:

  1. 提交變更:將所有修改過的檔案執行 git commit63
  2. 建立 PR:自動將本地分支推送到遠端,並建立一個指向主分支的 Pull Request64
  3. 生成實作報告:這是此流程的亮點之一。Codex CLI 會在 PR 的描述(Body)中,自動生成一份詳細的報告65。這份報告通常包含:
    • 任務目標摘要。
    • 具體的變更說明。
    • 執行的關鍵指令與其輸出日誌。
    • 引用其修改或參考過的檔案路徑與行號,提供完整的可驗證性與可追溯性63

這是用來實作 Issue 並提交 PR 的 prompt

implement-plan.prompt.md - jim60105/copilot-prompt

階段三:人類審查與修正循環

AI 完成了初步的實作與報告後,控制權再次交還給人類工程師,進行最終的品質驗證。

審查與合併

工程師打開該 PR,此時的審查重點不再是逐行檢查語法細節,而是更高層次的驗證:

如果 PR 品質達標,工程師便可直接批准並合併,完成整個開發循環。

請求變更與 AI 迭代

如果審查發現問題,工程師無需親自修改程式碼。他們只需在 GitHub PR 的審查評論(Review Comments)中,用自然語言清晰地寫下需要修正的地方。

接著,開發者會啟動一個新的 Codex CLI 實例,並將這些審查評論作為新的指令輸入。AI 代理會讀取這些回饋,理解需要進行的修改,然後在同一個分支上提交新的修補程式碼,自動更新該 PR6667。這個「審查 -> 回饋 -> AI 修正 -> 再次審查」的循環可以重複進行,直到 PR 達到可合併的品質標準為止。

協作模型分析

這個工作流程清晰地劃分了人類與不同 AI 工具的職責,形成一個高效的協作體系。

參與者核心角色主要任務關鍵能力/工具
人類工程師意圖定義者、品質把關者、最終決策者提出初始需求、審核 AI 設計、建立 Issue、審查 PR、提出修改建議、合併程式碼專業領域知識、架構判斷力、批判性思維
GitHub Copilot規劃助理、上下文整合者輔助撰寫規格文件、將設計轉化為任務、整合上下文並建立 GitHub IssueIDE 整合、上下文理解 (@workspace)、程式碼生成、文件撰寫、MCP 協定686953
Codex CLI自主執行者、實作代理讀取 Issue、修改本地程式碼、執行測試、提交變更、建立 PR、生成實作報告、根據回饋修正 PR本地檔案存取、命令列執行、沙箱環境、Git 自動化、報告生成54585955

優勢與挑戰

結論與未來展望

本報告所闡述的整合工作流程,不僅是 SDD 理論的一個具體實踐,更代表了 AI 驅動軟體開發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成功地將 GitHub Copilot 的互動式輔助能力與 Codex CLI 的自主代理能力結合,在 DevOps 平台上形成了一個從意圖到交付的閉環自動化系統。

展望未來,隨著 AI 代理能力的進一步增強,特別是像 GPT-5-Codex 這樣專為程式碼任務優化的模型的出現,我們可以預見此工作流程將會更加流暢與整合747576。目前在 Copilot 和 Codex CLI 之間清晰的職責劃分可能會逐漸模糊,演化為一個更統一、更強大的「開發超級代理」。這個代理或許能夠在接收到一個高層次的 GitHub Issue 後,自主完成從規劃、設計、編碼、測試、報告到修正的全過程,而人類開發者的角色將徹底轉變為專案的「首席架構師」與「產品策略師」,專注於定義「做什麼」與「為何做」,而將「如何做」的絕大部分工作安心地委託給 AI。

  1. 傳統應用程式vs. 現代應用程式:4 大關鍵差異 - Pure Storage ↩2

  2. 傳統應用程式vs. 現代應用程式:4 大關鍵差異 - Pure Storage ↩2

  3. 傳統應用程式 vs. 現代應用程式:4 大關鍵差異 | Pure Storage

  4. 低代码开发和传统编程方式相比,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5. 低代码开发和传统软件开发区别(优缺点对比) - 白码低代码平台

  6. 低代码开发和传统编程方式相比,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7. 比較吓Power Developers同埋傳統developer嘅需求 - Reddit ↩2

  8. 低代碼vs 傳統開發:企業如何選擇最佳數位轉型方案

  9. 比較吓Power Developers同埋傳統developer嘅需求 - Reddit ↩2

  10. Day 10 - AI-DLC Sprint × Spec-Driven Development - iT 邦幫忙 ↩2

  11. Day 10 - AI-DLC Sprint × Spec-Driven Development - iT 邦幫忙 ↩2

  12. Day 9 - Spec-Driven Development:讓 AI 真正理解你想要什麼 - iT 邦幫忙::一起幫忙解決難題,拯救 IT 人的一天 ↩2 ↩3 ↩4 ↩5 ↩6 ↩7

  13. 從Vibe Coding 到Spec 驅動開發一、背景 ↩2 ↩3 ↩4

  14. 什麼是Vibe Coding?跟一般人(非工程師)有什麼關係嗎?

  15. AI 寫程式新流派的Vibe Coding 是什麼?開發者需知的操作技巧

  16. 什麼是 Vibe Coding?跟一般人(非工程師)有什麼關係嗎? - 瑞比智慧 airabbi ↩2 ↩3 ↩4

  17. Vibe Coding是什麼?優缺點深度解析:AI開發革命還是暗藏 ... ↩2

  18. Data-DI 部落格|開發新趨勢:vibe coding 是什麼? ↩2

  19. Vibe Coding 正夯!新一波AI 風潮讓生產力大躍進 - 經理人

  20. Vibe Coding是什麼?優缺點深度解析:AI開發革命還是暗藏 ...

  21. Data-DI 部落格|開發新趨勢:vibe coding 是什麼?

  22. 2025 年最強推薦Vibe Coding 工具一次看懂 - GitMind

  23. Vibe Coding vs. Spec-Driven Development - Alt + E S V ↩2 ↩3

  24. Vibe Coding 是什麼?用「感覺」寫程式的新方式 - 網頁設計

  25. 「Vibe Coding」并非粗制滥造的借口——负责任的AI辅助开发 ...

  26. 重塑软件工程的未来:规范驱动的AI 编程代理 - Linguista ↩2

  27. Spec Driven Development (SDD) - A initial review

  28. Spec-driven development with AI: Get started with a new open ...

  29. 許多人問我為什麼我不擔心被不被取代的問題這篇文章很好的 ...

  30. 許多人問我為什麼我不擔心被不被取代的問題這篇文章很好的 ...

  31. 重塑软件工程的未来:规范驱动的AI 编程代理 - Linguista ↩2 ↩3 ↩4 ↩5 ↩6

  32. 重塑软件工程的未来:规范驱动的AI 编程代理 | Linguista ↩2 ↩3 ↩4 ↩5

  33. Spec-Driven Development:讓AI 真正理解你想要什麼 - iT 邦幫忙

  34. GitHub spec-kitで始めるSpec-Driven Development入門 - Zenn ↩2

  35. Kiro Spec 驅動開發:把「Vibe Coding」變「Viable Code」的 ... ↩2

  36. Kiro Spec 驅動開發:把「Vibe Coding」變「Viable Code」的祕密武器 ↩2

  37. Spec-Driven Development (SDD) Is the Future of Software ... ↩2 ↩3 ↩4

  38. Spec-Driven Development (SDD) Is the Future of Software ... ↩2

  39. 香港IT 人 ↩2

  40. Vibe Coding 正夯!新一波AI 風潮讓生產力大躍進 - 經理人

  41. 从Vibe到Spec:让AI编程更可控的结构化思考 ↩2

  42. Kiro产品分析,spec-driven是Coding Agent的新范式吗? - 知乎

  43. Does Copilot have whole codebase context? : r/GithubCopilot

  44. How to feed/provide documentations to Github Copilot for ...

  45. How to use GitHub Copilot for multiple files? - Stack Overflow

  46. GitHub Copilot · Your AI pair programmer

  47. Using GitHub Copilot in your IDE: Tips, tricks, and best practices

  48. OpenAI Codex vs. GitHub Copilot: Choosing the Right Fit

  49. Using GitHub Copilot to create issues

  50. Using GitHub Copilot to Manage Issues (and Save Time)

  51. Using GitHub Copilot to create issues

  52. Using GitHub Copilot to create issues

  53. Creating an issue - GitHub Docs ↩2

  54. 如何将OpenAI的Codex CLI工具集成到您的开发工作流程中 ↩2 ↩3

  55. Codex CLI - OpenAI Developers ↩2

  56. Ask Codex to code based on a link to a GitHub issue

  57. Ask Codex to code based on a link to a GitHub issue

  58. Codex CLI - OpenAI Developers ↩2

  59. OpenAI releases Codex CLI, an AI coding assistant built into ... ↩2

  60. OpenAI Codex CLI,编程能力能否超越cursor ... - 知乎专栏 ↩2

  61. OpenAI Codex Cli - stardsd - 博客园 ↩2

  62. OpenAI Codex CLI: Build Faster Code Right From Your Terminal

  63. Introducing Codex - OpenAI ↩2

  64. OpenAI 剛發布了Codex — 一個能自動編寫程式碼、修復錯誤並 ...

  65. Codex 简介 - OpenAI

  66. Codex: Automatically push to branch instead of creating a PR

  67. Codex: update created PR/branch? : r/OpenAI - Reddit

  68. GitHub Copilot features

  69. GitHub Copilot in VS Code

  70. Anyone else find Codex CLI dissapointing? : r/OpenAI - Reddit

  71. Anyone else find Codex CLI dissapointing? : r/OpenAI - Reddit

  72. How do I troubleshoot errors or issues when using Codex CLI?

  73. How do I troubleshoot errors or issues when using Codex CLI?

  74. Introducing upgrades to Codex - OpenAI

  75. 命令行AI 编程工具Codex CLI 已集成全新GPT-5-Codex 模型

  76. Introducing upgrades to Codex - OpenAI